• 2024年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请选择...
    •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数据要素价值生态体系研究

      2024, 43(11):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1405

      摘要 (201) HTML (0) PDF 1.19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激活市场发展“活力”和优化资源配置“秩序”,亟需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及其中的市场激励和有效监管协同治理新机制,高效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剖析数据要素市场的层级基础上,阐释了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经济理论逻辑和社会福利效应,构建了政府、供给方、需求方、平台及数据商五元主体的数据要素价值化协同治理模型;提出了打造“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供需联动”的全过程、全链条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多元联动共建的生态系统;探讨了不同阶段的监管重心及其变化转移,明确市场激励和政府有效监管之间的协同原则。最后,提出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的实施路径建议,以期推进数据要素的高标准供给、高效率流通、高水平应用和有效化监管,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 实现路径: 以河钢集团为例

      2024, 43(11):14-3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201

      摘要 (97) HTML (0) PDF 1.68 M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在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产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基数大、占比高,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则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关键。本文以河钢集团为例,系统探讨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理论逻辑方面,依托“数据+模型+算力+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以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和园区集群为落脚点,构建起了战略引领、场景驱动和生态融合的三维赋能理论框架。实现路径方面,在理论逻辑上构建了五条路径框架,揭示了坚持自主可控,夯实数据底座;厚植钢铁实业,推进科技创新;坚守绿色发展,释放绿色动能;构建产业生态,助力转型升级;助推园区集群,强化协同发展五条赋能路径。本研究为赋能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 >宏观技术经济
    • 地缘冲突对不同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差异化影响——基于能源市场波动的视角

      2024, 43(11):32-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0103

      摘要 (72) HTML (0) PDF 2.59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能源输出大国参与地缘冲突,容易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出现波动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使用反事实分析与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了地缘冲突(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经由能源市场波动(以原油价格上涨和原油价格波动为代表)对不同经济体(以欧洲、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差异化影响,并基于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显示:地缘冲突通过原油市场波动对不同经济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较高的欧洲经济受到影响的程度较大。建议高度重视地缘冲突风险,加快形成原油进口与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格局,稳定投资者预期,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防范地缘冲突可能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 >产业技术经济
    • 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逻辑、案例与路径 ——基于“技术-经济范式”演化的视角

      2024, 43(11):49-5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1112

      摘要 (114) HTML (0) PDF 1.59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技术—经济范式”是技术创新对宏观、微观经济结构和运作模式重塑后产生的经济格局,它揭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历经“技术体系-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的演化过程,并凸显突破效应、提升效应、拓展效应、创新效应、价值效应。发达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体现为以强化战略规划、提升数字应用能力为引导,以加大数字赋能支持力度、提升资金支持能力为基础,辅之以“技术创新的全方位、网络式、协同化推进”和“强有力、差异化、分类式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多维度构建创新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生态”和“推进工业数据共享流通和潜能释放的治理体系”。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应从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推动数字化技术规划与标准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优化数字技术人才结构、高质量建设赋能平台、建设协同创新生态

    • 创新激励政策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来自“专精特新”企业的经验证据

      2024, 43(11):60-7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613

      摘要 (164) HTML (0) PDF 1.67 M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2018年中国创新激励政策《 关于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通知》 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对2015—2021年上市企业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探讨该政策对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以下简称“小巨人”企业) 在技术创新、融资约束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而验证该政策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该政策显著提高了“小巨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年度效应滞后一年后逐年递增;②进一步发现,该政策通过创新效应和认证效应两条途径作用于“小巨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③从异质性的角度出发,与国有企业相比,该政策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创新激励政策效果的理解,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 >企业技术经济
    • 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精准信贷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510份商业银行问卷的实证分析

      2024, 43(11):74-8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701

      摘要 (71) HTML (0) PDF 1.20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深化小微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涵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五省510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调查问卷数据为样本,探讨了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精准信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了信用监管环境在其间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小微企业信贷精准性,且该路径能够通过削弱信息距离约束、改善客户基础条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大型商业银行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提升小微企业精准信贷路径选择方面更有优势,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小微企业信贷能力较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更大的改善潜力。此外,信用监管环境差的地区,金融科技对精准信贷发挥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丰富了金融科技改善小微企业信贷的理论解释,也为商业银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提供了启示。

    • >宏观技术经济
    • “三道红线”政策的房地产企业债务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经验证据

      2024, 43(11):89-10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0601

      摘要 (75) HTML (0) PDF 1.35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三道红线”政策的实施如何影响上市房企的债务结构。实证结果表明,“三道红线”政策对企业的流动负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长期负债有正向作用,优化调整了公司债务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①对于固定资产占比较低的企业而言,“三道红线”政策的实施对固定资产占比较高的企业债务结构的调整效应更明显;②国有企业和非东部地区的房企债务结构受到政策的冲击更大;③盈利能力较差,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受到政策的冲击更大,其债务结构的调整效果更好;④政策出台使房地产企业加快营运资本流转,并有针对性地使用长债置换短债。本文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识别出“三道红线”政策与房地产企业负债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厘清了“三道红线”政策的作用机理,对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降低房地产企业金融化水平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 >技术经济管理
    • 互联网使用、社会关系网络与农地流转行为

      2024, 43(11):105-11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714

      摘要 (57) HTML (0) PDF 1.11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CLES),运用Eprobit、Eregress、PSM-DID等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运用4-way反事实总效应分解法,验证了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的“协同”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进一步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显著促进农户转出土地的几率,同时显著增加了农户土地转出的面积;(2)机制研究表明,强社会网络仅具备中介效应,农户使用互联网通过强社会网络可促进农户转出土地;弱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具备中介效应和交互效应,对农户使用互联网引致的土地流转效应起到拓展的作用;“协同”机制促使经营主体之间的农地交易趋于趋于长期化、合同化。(3)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普通农户和村集体,互联网与弱社会关系网络协同能有效促进小农主体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交易衔接。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引导等措施,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与转型。

    • 员工自恋特质对越轨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职业使命感的调节作用

      2024, 43(11):119-13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1907

      摘要 (80) HTML (0) PDF 1.12 M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创新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在现代企业屡见不鲜。为探究影响越轨创新行为的个体因素,本文基于主动动机模型,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自恋型员工是否会通过创造力驱动打破规范动机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员工职业使命感的调节作用。基于375份来自科研岗位员工的调研问卷,本文发现员工自恋对其越轨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创造力驱动打破规范动机中介了自恋与越轨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员工的职业使命感正向调节了自恋与创造力驱动打破规范动机之间的直接效应, 且正向调节了创造力驱动打破规范动机在自恋与越轨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扩展越轨创新领域的文献,以及启发如何引导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提供了参考。

    • >宏观技术经济
    • 政府补助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研究

      2024, 43(11):131-14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0708

      摘要 (73) HTML (0) PDF 1.03 M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2016—2020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政府补助具有技术创新投入效应和技术创新产出效应,事后补助更能激发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产出;政府补助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技术创新投入,通过促进合作研发提高技术创新产出。 扩展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身知识吸收能力越强,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的合作研发意愿、合作研发数量以及合作研发质量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上市公司所在省份高校资源越丰富,上市公司所在地设有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的合作研发数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优化和有效利用政府补助政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