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3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二十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以邻为壑”如何迈向“同舟共济” ——基于量子博弈的区域大气污染府际间协同治理研究

      2024, 43(7):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1405

      摘要 (148) HTML (0) PDF 8.35 M (7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 >产业技术经济
    • 新形势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与安全: 演进态势、主要风险与对策建议

      2024, 43(7):18-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602

      摘要 (159) HTML (0) PDF 2.29 M (7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保障数字智能时代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美国以安全之名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实施“长臂管辖”并强化本国制造能力,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全所未有的动荡期,加之美国对华“脱钩”和推动盟友孤立中国,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断链和断供风险,步入产业新周期下行阶段进一步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风险。但是,着眼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前沿技术突破,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技术和产品突破加速,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力量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得到有效缓解。未来,在美国进一步强化“脱钩”威胁、全行业处于复苏阶段、国内技术实力限制的现实背景下,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不仅需要发挥国家的主动行为能力强化政策供给,以长期的战略部署、“划时代产品”培育以及产业生态的建设,驱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智能时代的国家竞争优势。

    • >宏观技术经济
    • 农业生产托管可否助力农民共同富裕?——基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的研究视角

      2024, 43(7):28-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515

      摘要 (119) HTML (0) PDF 1.99 M (7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处理了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效应要强于低收入组;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的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人力资本组的作用并不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户的影响并不显著,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 >产业技术经济
    • 数字化背景下基于边缘计算驱动的智慧农业

      2024, 43(7):40-5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314

      摘要 (157) HTML (0) PDF 2.39 M (7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变革潮流同时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范式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农业生产经历了手工劳动、机械化和简单自动化时期,如今正逐步步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建立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农业供应链机制。边缘计算作为有前景的范式,在解决农业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计算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实现了对农业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响应速度。实证验证结果显示,集成的边缘智能支柱实现了显著的分析增强,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展示了系统范围的数据到决策的转换。该技术的实证验证也证实了协同效应带来的相当大的效率。除了对生产力的提升,本文研究还关注了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增强。深入理解新兴技术,特别是边缘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强调了透明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农业网络中的可见性的重要性,并指出去中心化的架构在克服基础设施限制方面的鲁棒性。这项研究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未来智慧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企业技术经济
    • 环保补贴与企业绿色转型:“环境导向”抑或“效率至上”

      2024, 43(7):53-6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808

      摘要 (137) HTML (0) PDF 1.15 M (7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最主要的激励政策,环保补贴无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这或因为环保补贴中存在“偏环保绩效轻创新绩效”的结构性矛盾。为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利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环保补贴结构分解为环保研发补贴与环保非研发补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具有短期“环境导向”特征的非研发补贴挤占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兼具“环保基因”和“研发基因”的环保研发补贴可通过缓解内外源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研发补贴在制造业和重污染行业样本中激励作用最强,而企业的政治关联及规模大小也会影响环保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第三,环保补贴政策设计应兼顾“环境”与“效率”,将短期环境保护与构建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实现长期环境友好型增长。

    • >产业技术经济
    • 银行金融科技能否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企业的微观证据

      2024, 43(7):68-8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3004

      摘要 (131) HTML (0) PDF 2.40 M (7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和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 >技术经济管理
    • 职场孤独感与科研人员工匠精神:过犹不及还是每况愈下?

      2024, 43(7):86-9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708

      摘要 (134) HTML (0) PDF 1.63 M (7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职场孤独感的探讨主要关注其(潜在)消极后果,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缺乏全面、深入与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其正向结果层面。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研发部门在内的374份科研人员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生涯韧性均有倒U型影响,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之间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识别出职场孤独感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并对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理解职场孤独感如何正向影响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参考。

    • ESG评级分歧与企业经营风险

      2024, 43(7):98-10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201

      摘要 (283) HTML (0) PDF 1.08 M (7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ESG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ESG评级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但目前中国 ESG 评级标准并不统一,不同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有较大分歧,这是否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2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华证、万德、富时罗素、商道融绿、盟浪、彭博6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构建ESG评级分歧指标,实证检验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ESG 评级分歧显著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以及抑制投资者情绪进而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和高市场化企业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 ESG 评级机构间分析差异,被评级企业本身ESG信息披露不规范是 ESG 评级分歧加剧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规范 ESG 评级标准以引导企业规范披露,推动中国 ESG 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 >宏观技术经济
    • 颠覆性技术从边缘力量如何成为未来主流? ——基于技术-应用-生态的视角

      2024, 43(7):110-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805

      摘要 (113) HTML (0) PDF 13.63 M (7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颠覆性技术会对主流技术轨道以及行业市场格局乃至国际竞争规则产生颠覆性效果,如何从边缘力量成为未来主流,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理论构建技术-应用-生态(TAE)框架,对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颠覆性技术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是一个系统变革,具有由萌生→丛生→递归的技术生成动态演化轨迹、由初始场景→中阶场景→目标场景→未来场景的应用跃迁路径,以及树状→环状→网状的创新生态变革过程,并受到技术的融合发展、技术-应用的深层互动,以及后发优劣势动态转换的竞争机制等综合作用,从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存在技术分叉、应用跃迁、生态协同三大后发优势转换的临界条件。最后从重视技术科学、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创新生态、把握政策时机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 >产业技术经济
    • 智能制造的生产成本属性异变及边际成本递减律

      2024, 43(7):125-14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610

      摘要 (126) HTML (0) PDF 7.77 M (7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智能科技革命驱动的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不二选项。智能制造以工业智能体取代人力作业,采用“车间智能体+镜像网络”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这将带来迥异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和成本属性,进而改变成本函数形态。比较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具有“高固定成本、弱可变成本”属性,并据此推导出随产量弱增长的弱成本函数,以及相应产生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智能制造边际成本递减律,主要源于智能制造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对可变成本的冲淡与弱化效应。从政策层面,建议有序开展智能制造系统的众筹建造模式,积极推行智能制造系统的产能共享模式,尽早谋划智能时代产业工人的全新就业模式,大力引导消费者不断介入生产活动,实现消费者向“消产者”的身份转变。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