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绿色数据要素:内涵特征、影响效应与研究展望

      2025, 44(2):1-1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3013

      摘要 (133) HTML (0) PDF 1.06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数据要素是能够为生产主体创造绿色价值的新型生产要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本文在阐述绿色数据要素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绿色数据要素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采用 2015—2022 年中国沪深 A 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结果表明:绿色数据要素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数据基础支撑、高管绿色经历正向调节绿色数据要素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包括绿色数据要素嵌入测度研究,数绿协同的中介机制研究,生产要素协作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以及宏观区域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边界条件研究等。 本文提出对绿色数据要素的研究关注,对推动数据要素场景化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 >(已结束)专栏征稿: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
    • 数据资源的产权逻辑: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进展

      2025, 44(2):17-3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202

      摘要 (83) HTML (0) PDF 1.96 M (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性新兴资源,数据的产权属性及其配置的理论逻辑,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全景式给出数据产权领域研究的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和研究热点。 在此基础上,从辨析“ 数据” 和“ 信息” 的动态关系入手,厘清数据的概念及其特有属性,梳理出数据产权类型与边界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新型权利模式、既有权利模式和非确权模式等观点,进而分析不同数据主体的价值诉求,总结出数据产权归属的四种方案,即数据来源说、数据生产说、利益平衡说、权利搁置说;最后,提出管理经济视角下的数据产权研究展望,旨在为构建和完善我国数据产权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 企业能否通过数字化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 ——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实证研究

      2025, 44(2):31-4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505

      摘要 (103) HTML (0) PDF 1006.44 K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创新理论,其与数字化转型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历史阶段面临的重大理论挑战。通过对2013-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并且高管的数字化背景在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边际作用在国有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不仅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企业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智化创新:“赋能” 还是“负能” ——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2025, 44(2):43-5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0206

      摘要 (55) HTML (0) PDF 1.08 M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时代红利,探讨其对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驱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使用 2011—2021 年中国 284 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数智化创新的影响。 研究发现:以“ 宽带中国” 战略表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数字技术、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数智化创新水平。 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数智化人才集聚度和优化数智化产业环境,从而增强数智化创新能力。 异质性结果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数智化创新产生的积极影响因区域和交通特征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地理梯度效应,整体上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从非高铁开通城市到高铁开通城市逐步增强。 本文研究为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和差异化提升数智化创新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 >宏观技术经济
    • 新兴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核心机制与主要路径

      2025, 44(2):58-6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12203

      摘要 (83) HTML (0) PDF 920.98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新质生产力产生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新兴数字技术则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通过实现生产力三要素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创造新领域新赛道供给、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长、以数实融合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低碳转型形成绿色生产力等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 从具体发展路径上看,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元宇宙、数字内容等代表性新兴数字技术的有效落地,强化了生产要素质量,催生出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势蓄能。 今后,我国应牢牢把握新兴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加大新兴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新兴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完善支撑新兴数字技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壮大。

    • 数字基础设施驱动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与效应:经验证据与数理模拟

      2025, 44(2):67-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2605

      摘要 (84) HTML (0) PDF 2.26 M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现实背景,首先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系统分析数字基础设施驱动技术创新的理论机制;其次结合文本信息挖掘和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 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 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的经验事实关系;最后构建包含技术创新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揭示数字基础设施驱动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与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和当期数字基建水平对技术创新均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 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通过研发劳动、资源配置等正向影响自主创新和短期的模仿创新;当期数字基建水平通过研发资金、创新补贴、数字技术环境质量等正向影响中长期的自主创新和短期的模仿创新;两类冲击的影响效应分别呈现出“ 厚积薄发” 型和“ 立竿见影” 型特征。 本文为政府引导、充分释放其技术创新效应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 >产业技术经济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

      2025, 44(2):85-9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2003

      摘要 (53) HTML (0) PDF 1.04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数字化推动资本跨区域流动、实现区域要素整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本文整理获取 2010—2021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构建多时点DID模型实证检验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资本跨区域流动,考虑内生性、其他政策干扰等因素后,核心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该促进效应对非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市场分割程度高地区企业更显著;从企业资本流向看,企业跨省投资要多于同省异市投资。本文为如何更好释放数字经济红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有益参考。

    • >企业技术经济
    • 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2025, 44(2):97-11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0512

      摘要 (103) HTML (0) PDF 1.06 M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2 年沪深 A 股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系统地探讨了企业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 通过深入的机制分析,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两大途径提升生产力:一是促进企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二是通过提高企业营运效率( 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营运资本周转率) 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人工智能对盈利增长、中小企业及非国有企业的正面影响尤其显著。 调节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在不同融资环境和投资效率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企业类型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质量企业发展的实证依据。

    • 企业智能化升级对劳动力成本的动态影响研究

      2025, 44(2):115-12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2302

      摘要 (65) HTML (0) PDF 1.21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效调整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在数智时代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因素。 与加总全部数字化转型相关词频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利用 2007—2023 年中国沪深 A 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由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指标,实证检验了企业智能化升级对劳动力成本动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前期,信息化和数字化将提升劳动力成本。 进一步向智能化升级时,企业智能化升级可以显著降低劳动力成本。 机制检验发现,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雇佣规模调整是企业智能化升级影响劳动力成本动态调整的重要原因。 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民营企业、处于成长期与衰退期的企业,企业智能化升级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为对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内外兼修:政府财会监督对医药企业研发操纵的治理效应

      2025, 44(2):130-14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2410

      摘要 (39) HTML (0) PDF 1.09 M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财政部对医药企业会计信息专项检查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政府财会监督对医药企业研发操纵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政府财会监督可以有效抑制医药企业研发操纵,这种治理效应主要来自于“内外兼修”的两个作用机制:一是作为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的补充机制,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研发操纵产生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在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较弱、独立董事治理能力较差时,政府财会监督对医药企业研发操纵的治理效应更显著;二是,作为外部监督的协同机制,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研发操纵产生协同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当媒体监督或税收机关监督等外部监督越强时,政府财会监督对医药企业研发操纵的治理效应越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对医药企业的专项财会监督还具有行业警示效应,研究发现,与未被实施财会监督的其他行业相比,接受政府财会监督的医药行业的研发操纵显著更低。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在进行财会监督时,应根据企业内部治理的状况、外部监督的强弱,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措施。

    • >技术经济管理
    • TOE框架下城市韧性的多元驱动模式:制度逻辑的组态分析

      2025, 44(2):144-16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503

      摘要 (67) HTML (0) PDF 1.18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瘟疫等突发事件不断侵蚀着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有效应对危机并迅速复原,城市增强其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采用 NCA 与 QCA 方法对 17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定性比较分析,从整体视角探索技术、组织、环境前因条件对城市韧性的复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单个前因条件并不构成高城市韧性产生的必要条件,也不构成高城市韧性产生的充分条件。②技术、组织、环境联动匹配,形成了城市韧性的多样化组态形式,具有明显的“ 殊途同归” 特点。 具体表现为市场主导模式、社区与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政 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模式。 ③不同时段的高城市韧性组态并不完全相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发生变化,但是以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及高产业融合度为核心条件的模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从组态视角为城市提高其韧性提供了决策依据,弥补了传统定量分析对该问题解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韧性及制度逻辑理论。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