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己结束)教育、科技、人才主题专栏(一)
    •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构建

      2025, 44(4):1-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30712

      摘要 (3) HTML (0) PDF 934.52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论述,2025年2月,《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专题,组织专家从创新环境优化、产才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区域协同创新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生态重构、新型研发机构跨界协同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创新、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核心议题,系统探讨了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构策略、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优化方案。通过剖析杭州“产才融合示范区”、“爱因斯坦探针”人才培养专项等典型案例,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四链融合”生态体系、强化战略科学家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 绿色化转型能否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

      2025, 44(4):10-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514

      摘要 (1) HTML (0) PDF 1.0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力资本升级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时期的现实要求。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采用文本分析法计算企业绿色化转型指数,并结合员工技能结构数据,研究绿色化转型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绿色化转型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替换变量、考虑其他政策冲击及工具变量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化转型能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引发企业技能创造性破坏,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进一步地,绿色化转型的人力资本升级效应在国有企业、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明显。本研究不仅为明晰绿色化转型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关系提供思考,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实现提供启示。

    • 中国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研究

      2025, 44(4):25-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1401

      摘要 (1) HTML (0) PDF 1009.11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识别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是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优化区域人才资源分布格局的基础。基于200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微观数据,分析我国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流动形成拉力,较高的消费支出对人才流动形成推力;便捷的生活和优质空气对人才流动形成拉力;高排名机构更容易集聚人才,但具有较高创新发展水平的地区和机构,人才的流动性也越强;乡土对人才流动具有拉力作用;在不同职业阶段,职业发展要素与乡土偏好对学者流动的影响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而经济与社会环境要素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通过揭示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以及不同职业阶段各类要素对人才流动影响作用的异同,丰富了科技人才流动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为政府基于客观规律科学施策以吸引人才集聚和引导人才有序流动提供了参考。

    • 神经创新学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方法

      2025, 44(4):36-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92424

      摘要 (0) HTML (0) PDF 1.60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正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本文聚焦其核心需求,深入探讨神经创新学在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中的内在机制及实践方法。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将创新人才视为核心要素,从微观层面剖析神经创新学对个体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梳理神经科学与创新学的交叉研究,系统揭示了生理指标、情绪-认知及人格特质在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并论述了神经创新学工具在动态测量、精准分析与干预个体认知行为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实践-人才-技术”循环与“实践-理论-实践”再创新循环的互动机制与发展模式。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宏观技术经济
    • 内涵式发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5, 44(4):49-5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304

      摘要 (1) HTML (0) PDF 922.57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旨在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回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政策创新与实践路径,系统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核心内容,强调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健全市场、合作和互助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保障。其次,探讨该战略的价值意蕴,指出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优化地区分工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及发展质量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实践路径角度,提出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与互助机制、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 金融科技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2025, 44(4):57-7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421

      摘要 (2) HTML (0) PDF 1.25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正处于百年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交汇点,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亟需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助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因此,考察金融科技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12—2022年在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探讨了金融科技水平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发现并检验了金融监管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金融科技能够赋能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改样本时间跨度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从区域差异、民间金融水平差异和金融科技水平差异三个视角进行了异质性分析:首先,金融科技水平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更为突出;其次,在民间金融水平较低地区金融科技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最后,金融科技达到一定水平才对地区新质生产力产生促进作用。第三,将金融监管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监管对金融科技水平和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其驱动效果受金融监管水平的约束。研究结论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强化金融监管和提高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 >企业技术经济
    •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基于数据要素与内部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5, 44(4):72-8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0404

      摘要 (0) HTML (0) PDF 1.14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企业在数据资源的整合应用及内部管理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在人工智能驱动下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2007—2022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分析后依旧成立;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增强数据要素应用水平、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两个独立中介效应及两者链式中介效应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③人工智能技术对非国有、技术型并购型、技术变化较快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较大。研究结论扩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企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为增强其转型与升级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 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我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吗?

      2025, 44(4):89-10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1505

      摘要 (1) HTML (0) PDF 1.03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与企业运营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探索新增长机会和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通过测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及其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关系,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生产率和增强创新能力等三个途径实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国有企业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效果在统计学上显著。这些研究结论为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我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了微观证据和决策依据。

    • >技术经济管理
    • 企业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2025, 44(4):103-11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1711

      摘要 (1) HTML (0) PDF 1.21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颠覆性数字创新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和践行数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主要停留在现象观察、经验梳理以及个别化、碎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阶段,亟待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本文首先呈现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的整体概况与现有研究关注点,提炼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颠覆性创新、数字创新进行概念辨析;其次,探讨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归纳了颠覆性数字创新在用户体验、组织绩效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结果效应,并构建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I-P-O整合研究框架;最后,结合当前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提出了未来应探索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多维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扩展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复杂过程机理及其影响效应、拓展中国数字化情境下颠覆性数字创新的机制检验与路径设计等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 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竞争力:外部信息获取和内部战略更新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

      2025, 44(4):117-13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207

      摘要 (0) HTML (0) PDF 1.1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整合资源管理视角,提出了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究了外部信息获取和内部战略更新两种资源管理战略如何协同作用促进未吸收冗余转化为竞争力。基于288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扫描和战略更新不仅分别中介了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竞争强度负向调节了环境扫描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正向调节了战略更新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正向调节了环境扫描和战略更新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深化了对不同资源管理战略协同作用机制的认识,打开了未吸收冗余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机制黑箱,对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冗余资源管理战略有重要启示。

    • >技术经济评价
    • 技术多元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

      2025, 44(4):124-1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814

      摘要 (0) HTML (0) PDF 1.0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技术多元化战略实现突破性创新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多元化理论,通过对2018-2022年中国“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技术多元化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及行业竞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均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且相关技术多元化的促进作用更大;行业竞争互动对相关技术多元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非相关技术多元化无影响;行业竞争程度对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相关技术多元化无影响。本研究丰富了“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行业竞争环境中选择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借鉴。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