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显示模式:
    2025年第44卷第4期
    技术经济:2025,44(4):1-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30712
    引用本文: 石长慧, 姚凯, 陈丽君, 易丽丽, 赵玲玲, 丑丽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构建[J].技术经济2025,44(4):1-9.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论述,2025年2月,《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专题,组织专家从创新环境优化、产才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区域协同创新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生态重构、新型研发机构跨界协同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创新、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核心议题,系统探讨了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构策略、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优化方案。通过剖析杭州“产才融合示范区”、“爱因斯坦探针”人才培养专项等典型案例,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四链融合”生态体系、强化战略科学家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技术经济:2025,44(4):10-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514
    引用本文: 李波, 谢倩玲.绿色化转型能否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J].技术经济2025,44(4):10-24.
    摘要:
    人力资本升级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时期的现实要求。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采用文本分析法计算企业绿色化转型指数,并结合员工技能结构数据,研究绿色化转型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绿色化转型对企业人力资本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替换变量、考虑其他政策冲击及工具变量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化转型能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引发企业技能创造性破坏,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进一步地,绿色化转型的人力资本升级效应在国有企业、高内部控制质量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明显。本研究不仅为明晰绿色化转型与企业人力资本升级的关系提供思考,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目标的实现提供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4):25-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1401
    引用本文: 柳瑛, 苏丽锋, 史薇.中国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4):25-35.
    摘要:
    科学识别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是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优化区域人才资源分布格局的基础。基于200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微观数据,分析我国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流动形成拉力,较高的消费支出对人才流动形成推力;便捷的生活和优质空气对人才流动形成拉力;高排名机构更容易集聚人才,但具有较高创新发展水平的地区和机构,人才的流动性也越强;乡土对人才流动具有拉力作用;在不同职业阶段,职业发展要素与乡土偏好对学者流动的影响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而经济与社会环境要素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通过揭示科技领军人才流动的影响要素以及不同职业阶段各类要素对人才流动影响作用的异同,丰富了科技人才流动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为政府基于客观规律科学施策以吸引人才集聚和引导人才有序流动提供了参考。
    技术经济:2025,44(4):36-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92424
    引用本文: 程璐, 马庆国, 王琳.神经创新学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方法[J].技术经济2025,44(4):36-48.
    摘要:
    新质生产力正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本文聚焦其核心需求,深入探讨神经创新学在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中的内在机制及实践方法。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将创新人才视为核心要素,从微观层面剖析神经创新学对个体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梳理神经科学与创新学的交叉研究,系统揭示了生理指标、情绪-认知及人格特质在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并论述了神经创新学工具在动态测量、精准分析与干预个体认知行为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实践-人才-技术”循环与“实践-理论-实践”再创新循环的互动机制与发展模式。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经济:2025,44(4):49-5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304
    引用本文:侯冠宇.内涵式发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技术经济2025,44(4):49-56.
    摘要:
    本文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旨在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回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政策创新与实践路径,系统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核心内容,强调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健全市场、合作和互助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保障。其次,探讨该战略的价值意蕴,指出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优化地区分工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及发展质量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实践路径角度,提出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与互助机制、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4):57-7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421
    引用本文: 葛文峰, 徐阳, 冉启英.金融科技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4):57-71.
    摘要:
    中国正处于百年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交汇点,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亟需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助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因此,考察金融科技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12—2022年在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探讨了金融科技水平对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发现并检验了金融监管的调节效应,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金融科技能够赋能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改样本时间跨度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从区域差异、民间金融水平差异和金融科技水平差异三个视角进行了异质性分析:首先,金融科技水平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应更为突出;其次,在民间金融水平较低地区金融科技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最后,金融科技达到一定水平才对地区新质生产力产生促进作用。第三,将金融监管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监管对金融科技水平和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其驱动效果受金融监管水平的约束。研究结论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强化金融监管和提高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技术经济:2025,44(4):72-8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0404
    引用本文: 谢卫红, 林漫, 郑迪文, 秦玲玲, 喻娟.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基于数据要素与内部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2025,44(4):72-88.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企业在数据资源的整合应用及内部管理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在人工智能驱动下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2007—2022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分析后依旧成立;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增强数据要素应用水平、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两个独立中介效应及两者链式中介效应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③人工智能技术对非国有、技术型并购型、技术变化较快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较大。研究结论扩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企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为增强其转型与升级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技术经济:2025,44(4):89-10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1505
    引用本文: 张天顶, 李梓萌, 李任子怿.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我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吗?[J].技术经济2025,44(4):89-102.
    摘要:
    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与企业运营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探索新增长机会和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通过测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及其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关系,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生产率和增强创新能力等三个途径实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国有企业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效果在统计学上显著。这些研究结论为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我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了微观证据和决策依据。
    技术经济:2025,44(4):103-11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1711
    引用本文: 王宇婷, 易加斌, 李士纪.企业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2025,44(4):103-116.
    摘要:
    颠覆性数字创新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对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和践行数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主要停留在现象观察、经验梳理以及个别化、碎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阶段,亟待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本文首先呈现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的整体概况与现有研究关注点,提炼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颠覆性创新、数字创新进行概念辨析;其次,探讨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归纳了颠覆性数字创新在用户体验、组织绩效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结果效应,并构建了颠覆性数字创新的I-P-O整合研究框架;最后,结合当前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提出了未来应探索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多维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扩展颠覆性数字创新的复杂过程机理及其影响效应、拓展中国数字化情境下颠覆性数字创新的机制检验与路径设计等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颠覆性数字创新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技术经济:2025,44(4):117-13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207
    引用本文: 李宁娟, 杨卓尔.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竞争力:外部信息获取和内部战略更新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J].技术经济2025,44(4):117-133.
    摘要:
    整合资源管理视角,提出了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究了外部信息获取和内部战略更新两种资源管理战略如何协同作用促进未吸收冗余转化为竞争力。基于288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扫描和战略更新不仅分别中介了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竞争强度负向调节了环境扫描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正向调节了战略更新在未吸收冗余与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正向调节了环境扫描和战略更新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深化了对不同资源管理战略协同作用机制的认识,打开了未吸收冗余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内部机制黑箱,对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冗余资源管理战略有重要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4):124-1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814
    引用本文: 吴淑芳, 唐震, 田鸣.技术多元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J].技术经济2025,44(4):124-148.
    摘要:
    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技术多元化战略实现突破性创新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多元化理论,通过对2018-2022年中国“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技术多元化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及行业竞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均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且相关技术多元化的促进作用更大;行业竞争互动对相关技术多元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非相关技术多元化无影响;行业竞争程度对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相关技术多元化无影响。本研究丰富了“专精特新”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行业竞争环境中选择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借鉴。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14 , DOI:
    摘要:
    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视角,以绿色信贷贴息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信贷贴息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两个路径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信贷贴息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在股权集中度高、行业竞争能力强以及小规模企业中的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信贷贴息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的持续性。研究针对财政金融联动效应进行了探索,对引导各类资源要素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经验借鉴。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3-27 , DOI:
    摘要:
    在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能否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进而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此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水平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积极作用因企业的产权性质、高新技术特征、规模、生产要素密集度以及战略区域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创新驱动政策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并为我国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证据。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3-12 , DOI:
    摘要:
    在“双碳”战略实施如火如荼、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战略性新兴企业履行碳责任能否促进双元创新关系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助压力-创造力模型,探究战略性新兴企业碳责任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并考察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选取2020-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战略性新兴企业碳责任对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均产生显著的U型影响。(2)设施数字化、业务数字化与技术数字化强化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碳责任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间的关系。(3)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碳责任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上述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本研究对厘清战略性新兴企业碳责任与双元创新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双碳”背景下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兼顾碳责任履行和双元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3-11 , DOI:
    摘要:
    基于2000-2021年252家上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据,探究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对就业创造率、破坏率、净增长率与再配置率的影响,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资本配置效应及海外市场拓展效应三方面构建微观作用机制并实证分析,进一步从就业技能结构与职业结构两方面探讨了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对就业再配置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能促进就业创造,抑制就业破坏,提高就业净增长率与就业再配置率,且自主创新对就业动态的促进作用显著于技术引进。且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本配置效率与拓展企业海外市场的中介作用显著。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就业动态的影响显著于国有、资本密集型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自主创新能显著增加高、低技能员工数量,增加常规任务属性与抽象任务属性员工数量,其显著性强于技术引进。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24 , DOI:
    摘要:
    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特殊角色?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样本,从供应链溢出的新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创新对其供应链上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群体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使得其供应链体系中的国有和民营供应商及客户企业均能受益,不仅有利于增加这些企业的创新数量,还会提升创新质量。然而,民营企业创新的供应链溢出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当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越小时,国有企业创新对其溢出效应越强。以上结论表明,国有企业在牵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方面具有特定优势,政策层面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这种特殊角色。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07 , DOI:
    摘要: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崛起源于我国城市发展普遍性问题与青年发展特殊性问题的交汇。城市空间结构的聚集或分散直接影响青年人才的集聚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基于2008-2021年的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实证分析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分散程度位于创新要素错配“U型”结构的左侧,且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进一步的要素动态流动机制显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结构通过创新资本和创新人员的双向流动缓解了创新要素错配,特别是创新人员的流动对周边城市有利。静态机制表明,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环境通过缓解青年发展型城市聚集趋势下的创新资本错配,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支持在青年发展型城市规划中采用合理的空间分散策略,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20 , DOI:
    摘要: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智慧物流等,这促进了零工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大量新型零工就业岗位。然而,受限于新型就业数据的可得性,鲜有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对新型就业的影响。为研究电子商务对零工就业工资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文章收集网络兼职招聘平台的零工招聘数据,并将之与商务部公布的城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据相匹配,实证研究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能显著提升当地的零工工资水平,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通过地区企业集聚效应、提升创业活跃度和增加零工岗位需求等渠道影响零工工资。异质性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对零工工资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相关岗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中更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效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等手段,加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持续优化地区创业环境,积极促进零工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和零工之间便捷高效的匹配,推动电子商务与零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21 , DOI:
    摘要:
    “高铁创新”是中国铁路行业乃至运输业新时代新发展的话语表征。“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理论”尝试构建新的运输发展理论:以高铁运营企业为三边混成组织及以其为核心螺线形成的三螺旋组织网络,既是高铁取得特定时空技术成功的内生因素,也是运输业实现非连续性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三边混成组织多目标矢量解的理论分析支持了政府主导让位于企业主导有利于高铁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并且契合未来跨越式创新发展所要求的大学社会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三边混成组织多重目标属性的谱系化特征,是高铁运营企业完善治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立足社会因素以三螺旋组织网络为视角延拓既有运输发展理论增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10 , DOI: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14年全球40个国家56个产业面板数据,首次从网络空间维度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一个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国家产业碳生产率会受到产业关联邻近国家产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上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GVC嵌入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在区域、产业以及嵌入方式上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发达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碳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的外溢效应。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碳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的外溢效应。非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嵌入程度和嵌入地位,对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GVC嵌入程度和嵌入地位,对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水平有利于各国产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前向参与度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此外,影响机制研究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主要是通过要素流动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正向影响价值链上下游国家产业碳生产率,具有正向的“网络溢出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难题、实现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9-11 , DOI:
    摘要:
    以海尔集团数字化创业服务平台海创汇为研究对象,展开纵向案例分析,按照“触发—催化—聚合”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生态场域创业孵化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型。研究表明,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依托数字化创业服务平台,在数字大模型与数字供应链构建的超网络结构嵌入,以及价值网络与生态联盟构成的超网络关系嵌入的触发下,实现生态共同体的构建,进而促进创业信息资源、创业经营资源、创业制度资源拼凑的催化。通过最大化释放生态势能,孵化聚合生成生态场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知识整合能力、创业协同治理能力,从而支撑母体企业平台生态场域的“孵化创客”、跨行业平台生态场域的“加速服务”、跨区域平台生态场域的“共生共享”。本研究为我国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生态场域创业孵化能力培育提供了经验依据和战略思维,为后续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8-01 , DOI:
    摘要: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应对气候变暖以及实现低碳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工具。文章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效应,从数字经济、地方政府关注双重视角考察该政策发挥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评估降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区域碳减排,且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地方政府关注的增强,均能促进政策的降碳减排效应;数字经济与地方政府关注分别正向调节另一方的碳减排效应;空间视角上,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该政策对邻地的减排效应。因此,应完善政府主导环境规制治理体系,同时推进数字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关注,实现区域碳减排增质升级。文章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评估理论分析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对政策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3(8):1-1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1
    [摘要] (325) [HTML] (0) [PDF 962.10 K] (7818)
    摘要:
    选取中国制造业 2005—2020 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技术、产品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且表现出行业和投入双重异质性,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创新,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呈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硬件数字化转型相较软件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强。 市场规模效应、技术改造效应、产品革新效应是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三大渠道,其中,硬件数字化转型可引致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革新开发促进创新,而软件数字化转型则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革新开发带动创新。
    2024,43(8):36-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1802
    [摘要] (181) [HTML] (0) [PDF 1.51 M] (7800)
    摘要:
    我国钢铁工业对进口铁矿石需求巨大且不掌握进口铁矿石的定价权,铁矿石供应存在较高风险。由于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目前关于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波动成因尚缺少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现有进口铁矿石价格研究基础上,选取铁矿石供需、运输成本、定价模式、金融、经济发展等因素作为铁矿石价格影响因素,确定了各因素的相关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Lasso回归模型,明确了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通过方差分解方法识别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海运指数、美元指数、国内铁矿石产量是影响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基于模型结果,本文从加强铁矿石市场监管、优化铁矿石运输成本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4,43(8):23-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902
    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否破除企业融资困境值得深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逐笔贷款合约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贷款资金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表现为贷款规模增加、期限延长、利差降低以及信用升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风险承担和缓解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进一步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优化效应在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的微观经济效益,也为商业银行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8):114-12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3106
    [摘要] (107) [HTML] (0) [PDF 1.09 M] (7734)
    摘要:
    制造业模糊前端创新是中西方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在制造业创新的实践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民 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如何利用模糊前端创新提升制造业创业企 业总体创新绩效就成为了学界和产业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本研究探求了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企业 社会责任和制造业创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在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影响关系。 本研究以 357 家制造业创业企业作为样本进 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企业社 会责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企业社会责任在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 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制造业创业企业的模糊前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 指导意义。
    2024,43(8):85-10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002
    [摘要] (132) [HTML] (0) [PDF 1.06 M] (7665)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认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企业履行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ESG)方面的责任受到了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市场化进程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积极履行ESG责任能够显著提升股票收益,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内在机理表明,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主要通过吸引投资者关注、增强分析师关注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三重机制提升股票收益,且市场化进程在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发挥调节效应(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履行ESG责任会因产权性质、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对股票收益产生不同影响。此外,相较于环境责任(E)和社会责任(S)指标,治理责任(G)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承担ESG责任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企业、投资者重视ESG责任履行以及政府完善ESG方面的相关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2024,43(8):61-7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7
    摘要:
    技术创新具有投资规模大、转换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等显著特征,这将深刻影响企业成本习性。基于此,本文在考虑专利数据截断偏差的前提下,利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建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导致成本粘性显著上升。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创新主要通过降低供应链资源运转效率、提高管理层乐观预期和加剧代理问题三条路径加大成本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助推效应在中小民营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4,43(8):12-2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3106
    [摘要] (147) [HTML] (0) [PDF 1.08 M] (7606)
    摘要:
    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332家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知识存量与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研究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角度剖析价值共创影响机制,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2024,43(8):74-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108
    [摘要] (119) [HTML] (0) [PDF 1.27 M] (7604)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涵盖全场域的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更广范围的历史束缚,使得传统企业深陷历史惯性囹圄,克服组织惯性成为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对飞鹤乳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究传统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组织惯性及其克服机制。研究发现: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① 组织惯性显现范围被扩大,企业面临跨功能认知惯性与跨功能结构惯性的变革阻力。② 传统企业通过由外而内的资源编排方式来克服跨功能组织惯性阻力,且不同类别跨功能组织惯性克服的内在机理存在异质性。对于跨功能认知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传承型能力化-置换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对于跨功能结构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开拓型能力化-组合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本文不仅扩展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惯性的相关理论,还为传统企业成功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引。
    2024,43(8):46-6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606
    [摘要] (99) [HTML] (0) [PDF 1.10 M] (7595)
    摘要:
    在日益动态复杂不确定模糊的环境下,能否开发和实施非连续创新越来越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然而,目前文献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对企业如何培育和顺利实现非连续创新还缺乏系统的考察。基于高阶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从CEO建议寻求出发,探索CEO内部和外部两种建议寻求行为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影响,并重点引入关系学习作为中介来揭示CEO建议寻求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并深入剖析公司创业导向对不同来源的CEO建议寻求作用路径的影响效应,继而构建企业非连续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型。通过对289位CEO的问卷调研与深入分析,发现:CEO内部建议寻求和外部建议寻求均是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关系学习在CEO两种来源的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系中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公司创业导向正向调节了关系学习在CEO内部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刻理解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发生机制,CEO建议寻求利用,关系学习能力优化以及公司创业导向打造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4,43(8):101-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112
    [摘要] (112) [HTML] (0) [PDF 1.01 M] (7593)
    摘要:
    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对于提高研发强度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标准资源编排的视角出发,基于工业互联网标准文本数据,以工业互联网领域310家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标准化能力对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文本的不同特反映出了企业标准化资源结构化、能力化和杠杆化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而从资源编排的视角发现了企业标准化能力对于数字创新水平的正向影响作用。在作用机制上,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提高了企业研发强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数字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揭示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建设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机制,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2024,43(7):98-10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201
    [摘要] (280) [HTML] (0) [PDF 1.08 M] (7560)
    摘要:
    随着ESG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ESG评级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但目前中国 ESG 评级标准并不统一,不同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有较大分歧,这是否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2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华证、万德、富时罗素、商道融绿、盟浪、彭博6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构建ESG评级分歧指标,实证检验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ESG 评级分歧显著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以及抑制投资者情绪进而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和高市场化企业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 ESG 评级机构间分析差异,被评级企业本身ESG信息披露不规范是 ESG 评级分歧加剧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规范 ESG 评级标准以引导企业规范披露,推动中国 ESG 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4,43(7):110-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805
    [摘要] (112) [HTML] (0) [PDF 13.63 M] (7485)
    摘要:
    颠覆性技术会对主流技术轨道以及行业市场格局乃至国际竞争规则产生颠覆性效果,如何从边缘力量成为未来主流,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理论构建技术-应用-生态(TAE)框架,对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颠覆性技术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是一个系统变革,具有由萌生→丛生→递归的技术生成动态演化轨迹、由初始场景→中阶场景→目标场景→未来场景的应用跃迁路径,以及树状→环状→网状的创新生态变革过程,并受到技术的融合发展、技术-应用的深层互动,以及后发优劣势动态转换的竞争机制等综合作用,从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存在技术分叉、应用跃迁、生态协同三大后发优势转换的临界条件。最后从重视技术科学、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创新生态、把握政策时机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2024,43(7):18-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602
    [摘要] (159) [HTML] (0) [PDF 2.29 M] (7441)
    摘要:
    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保障数字智能时代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美国以安全之名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实施“长臂管辖”并强化本国制造能力,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全所未有的动荡期,加之美国对华“脱钩”和推动盟友孤立中国,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断链和断供风险,步入产业新周期下行阶段进一步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风险。但是,着眼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前沿技术突破,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技术和产品突破加速,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力量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得到有效缓解。未来,在美国进一步强化“脱钩”威胁、全行业处于复苏阶段、国内技术实力限制的现实背景下,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不仅需要发挥国家的主动行为能力强化政策供给,以长期的战略部署、“划时代产品”培育以及产业生态的建设,驱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智能时代的国家竞争优势。
    2024,43(7):125-14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610
    [摘要] (126) [HTML] (0) [PDF 7.77 M] (7437)
    摘要:
    智能科技革命驱动的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不二选项。智能制造以工业智能体取代人力作业,采用“车间智能体+镜像网络”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这将带来迥异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和成本属性,进而改变成本函数形态。比较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具有“高固定成本、弱可变成本”属性,并据此推导出随产量弱增长的弱成本函数,以及相应产生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智能制造边际成本递减律,主要源于智能制造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对可变成本的冲淡与弱化效应。从政策层面,建议有序开展智能制造系统的众筹建造模式,积极推行智能制造系统的产能共享模式,尽早谋划智能时代产业工人的全新就业模式,大力引导消费者不断介入生产活动,实现消费者向“消产者”的身份转变。
    2024,43(7):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1405
    [摘要] (147) [HTML] (0) [PDF 8.35 M] (7399)
    摘要: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4,43(7):86-9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708
    [摘要] (133) [HTML] (0) [PDF 1.63 M] (7344)
    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职场孤独感的探讨主要关注其(潜在)消极后果,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缺乏全面、深入与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其正向结果层面。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研发部门在内的374份科研人员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生涯韧性均有倒U型影响,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之间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识别出职场孤独感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并对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理解职场孤独感如何正向影响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7):28-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515
    [摘要] (119) [HTML] (0) [PDF 1.99 M] (7329)
    摘要:
    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处理了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效应要强于低收入组;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的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人力资本组的作用并不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户的影响并不显著,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2024,43(7):40-5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314
    [摘要] (155) [HTML] (0) [PDF 2.39 M] (7324)
    摘要: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变革潮流同时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范式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农业生产经历了手工劳动、机械化和简单自动化时期,如今正逐步步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建立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农业供应链机制。边缘计算作为有前景的范式,在解决农业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计算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实现了对农业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响应速度。实证验证结果显示,集成的边缘智能支柱实现了显著的分析增强,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展示了系统范围的数据到决策的转换。该技术的实证验证也证实了协同效应带来的相当大的效率。除了对生产力的提升,本文研究还关注了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增强。深入理解新兴技术,特别是边缘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强调了透明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农业网络中的可见性的重要性,并指出去中心化的架构在克服基础设施限制方面的鲁棒性。这项研究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未来智慧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4,43(7):68-8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3004
    [摘要] (128) [HTML] (0) [PDF 2.40 M] (7304)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和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2024,43(7):53-6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808
    [摘要] (137) [HTML] (0) [PDF 1.15 M] (7191)
    摘要:
    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最主要的激励政策,环保补贴无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这或因为环保补贴中存在“偏环保绩效轻创新绩效”的结构性矛盾。为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利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环保补贴结构分解为环保研发补贴与环保非研发补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具有短期“环境导向”特征的非研发补贴挤占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兼具“环保基因”和“研发基因”的环保研发补贴可通过缓解内外源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研发补贴在制造业和重污染行业样本中激励作用最强,而企业的政治关联及规模大小也会影响环保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第三,环保补贴政策设计应兼顾“环境”与“效率”,将短期环境保护与构建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实现长期环境友好型增长。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0,29(12):74-76, DOI:
    [摘要] (4391) [HTML] (0) [PDF 179.70 K] (3094)
    摘要: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对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 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 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 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55.08%, 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2010,29(12):1-6, DOI:
    [摘要] (4387) [HTML] (0) [PDF 509.37 K] (5520)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首先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撑, 而新兴技术从形成到商业化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新兴技术商业化中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 阐述了政府政策的作用, 提出政府在新兴技术商业化的不同阶段为有效促使新兴技术尽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应采取的政策。
    2017,36(12):1-10, DOI:
    摘要:
    系统回顾了目前各国的创新范式及其不足,结合企业最佳创新实践,首次提出“整合式创新”这一基于东方智慧的全新创新范式,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框架,论述了其内涵,并总结了理论贡献和政策启示。整合式创新是战略视野驱动下的创新范式,是战略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体现了中国情境和东方文化的智慧。整合式创新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战略”“全面”“开放”与“协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整合式创新是顺应人类文明进化、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的,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需求和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创性理论范式,也是促进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创新领导力的实战思维。
    2010,29(12):7-11, DOI:
    [摘要] (4008) [HTML] (0) [PDF 200.87 K] (4636)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仍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 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而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 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这四方面的能力。
    1996,15(5), DOI:
    摘要:
    赵经彻,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合肥工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克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57年8月到1980年7月在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历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1980年7月至1985年6月在克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矿长、矿长;1985年6月至1991年4月任克州矿务局副局长;1991年4月至1995年12月任克州矿务局局长。他是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济宁市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重教育人企业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
    2010,29(12):107-112, DOI:
    [摘要] (3760) [HTML] (0) [PDF 293.63 K] (6000)
    摘要: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 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 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 除西藏外, 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 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
    2010,29(12):62-67, DOI:
    [摘要] (3639) [HTML] (0) [PDF 433.72 K] (3400)
    摘要:
    本文结合STIRPAT扩展模型, 依据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0-2006 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 并对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 而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同时, 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的现象。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这种现象是系统过程的作用结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耦合现象
    2010,29(12):68-73, DOI:
    [摘要] (3568) [HTML] (0) [PDF 665.20 K] (3410)
    摘要: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 生态效率) , 不同点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突破点等不同。本文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 探讨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本文认为, 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来提高碳生产率是可行的, 其效果是资源效率效应和资源结构效应的叠加, 可以此表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互关系。最后, 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29(12):49-53, DOI:
    [摘要] (3530) [HTML] (0) [PDF 227.51 K] (3201)
    摘要: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与中国个体两个层面,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动力、机理及效应进行了归纳。最后, 提出一个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2010,29(12):36-40, DOI:
    [摘要] (3443) [HTML] (0) [PDF 381.80 K] (2995)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现状,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 选择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这3个指标, 利用出口数据评价方法, 对我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对我国整体产业及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 我国农业原材料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 而出口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很强;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
    2010,29(12):28-31, DOI:
    [摘要] (3442) [HTML] (0) [PDF 282.18 K] (4644)
    摘要:
    本文基于大学衍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识别出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因素, 然后以武汉地区高校衍生企业的问卷调研为样本进行Logit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对大学衍生企业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是否引入代理企业家、外部环境对衍生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及母体大学对衍生企业的支持方式, 而技术的领先性、技术发明人的产业经验和其在企业中角色的影响并不显著。
    2010,29(12):77-84, DOI:
    [摘要] (3383) [HTML] (0) [PDF 416.28 K] (2859)
    摘要:
    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 应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 建立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定量分析了1999-2008年内蒙古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经济产出规模对内蒙古该阶段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89.22%, 其他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 17.01%) 、能源强度( - 6.71%) 、人口规模( 2.78%) 、能源结构( - 2.30%) 。因此, 目前内蒙古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
    2010,29(12):32-35, DOI:
    [摘要] (3203) [HTML] (0) [PDF 173.59 K] (5307)
    摘要: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 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2017,36(12):11-22, DOI:
    摘要:
    利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对这种影响的作用效应,并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有或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在上述影响和效应上的差异,以及转变晋升考核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污染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地方官员晋升压力的制约,即较高的晋升压力会削弱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上述影响在民营企业尤其是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最后指出,在官员考核指标中加入环境质量等要素、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官员晋升压力的负面作用。
    2010,29(12):122-126, DOI:
    [摘要] (3051) [HTML] (0) [PDF 208.02 K] (2470)
    摘要:
    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会对零售商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的物流合同不能有效鼓励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为此,本文建立了一种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该合同在不损害物流服务商利益的前提下, 使物流服务商提高保鲜努力水平;同时,零售商分担部分保鲜努力成本,并分享部分销售收入给物流服务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合同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物流服务商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最终实现系统利润的最大化、双方的共赢。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版权信息

    刊名:技术经济

    名誉主编:李平

    主编:李开孟

    副主编:王宏伟;牛东晓;王宗军;杨德林;杨 俊;金杨华;廖望科; 吴振磊;王兆华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0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44/F

    E-mail :jishujingji@cste.org.cn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